人防,在國際上也稱為民防,都是指人民防空,被譽為“不帶槍的國防”。
鑒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民防空的巨大作用和血的教訓,每年的3月1日被確定為“國際民防日”。1992年我國加入國際民防組織,并于2009年3月1日,圍繞“關注民防,平安生活”的主題,舉辦了第一次民防宣傳活動。
20年過去了,今年的3月1日,在各類媒體中,有關人防、民防方面的信息,卻極其稀少。難道,是人們忘記了它?或者,它真的就沒有了意義?
不。對于經歷過嚴酷戰火洗禮,又處于并不太平環境的中國人來說,絕不能淡忘或輕視這個日子,絕不能忽視或放松國家的人防建設。而且,越是追逐和平的夢想,越是要有強烈的危機感。未來的可靠安全保障,要靠今天的危機意識來構建。
我們不能淡忘,曾經遭受的“重慶大轟炸”。從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,侵華日軍對中國重慶實施的慘烈大轟炸,炸死23659人,炸傷37731人,炸毀房屋4.9萬棟。
我們也不能淡忘,納粹德國對倫敦實施的戰略轟炸。在超過76個晝夜的連續轟炸中,超過4.3萬名市民死亡,約10萬幢房屋被摧毀。而盟軍對德累斯頓的空襲和轟炸,將這個被稱為“世界建筑寶庫”的文化古城變成一片廢墟。
我們更不能淡忘,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的連續78天轟炸,1000多架飛機、40多艘艦艇、投彈1.3萬噸。1999年5月8日,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導彈攻擊,3名中國新聞工作者犧牲。
進入21世紀,中國人民正在大力推進城鎮化。人口更集中,財富更集中,社會生活更集中,然而來自空中的戰爭威脅也更大。作戰飛機的隱蔽突防能力更強,戰略轟炸機可以飛得更遠,遠程導彈和各種炸彈的毀傷威力更大。而且,在近期的幾場局部戰爭中,對民用設施、無辜民眾的攻擊和殺傷,都更為常見。
誰能保衛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和城市?在歷史的經驗教訓中,全世界形成了一個共識:無論擁有多么強大的軍隊,動員和組織好人民防空,都是絕對必要的。
芬蘭是一個非常重視民防建設的國家,所以在二戰中全國共死亡8.5萬人,其中居民只有1061人,軍人和居民的死亡比例為80∶1。而蘇聯由于當時對民防建設重視不夠,在法西斯德國的空襲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:居民的死亡人數高達700余萬。波蘭則因為沒有采取民防措施,在戰爭的頭3天內就有30多座城市被炸,僅華沙居民就在德軍瘋狂轟炸下傷亡50萬人。
受這些經驗教訓的啟發,西方國家在民防工程上始終都沒有放松。一些國家人均占有防護工事甚至達到了4平方米以上。美國目前修建的人防工程可容納1.2億人,占總人口的57%,瑞士、瑞典修建的工程可容納總人口的85%以上,以色列修建的工程則能夠容納全國人口的100%。日本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建有100多條地下街,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。
然而,我們的情況又是如何呢?首先是底子薄、標準低。即使是重點人防城市,在2012年時也尚未完全實現人均防護工程面積1平方米。更重要的是,人們對人防建設重視不夠,管理體制還有待理順,社會公眾對建設人防工程理解度、參與度、支持度,還十分薄弱。
如果戰爭明天降臨,災難旦夕而至,我們的城市將會怎樣?
如果數以十億計的民眾急需進入人防掩體,而平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在哪里、怎么用、用什么,那又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?
如果所有人都只關心眼前利益,卻不操心未來安全,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遭遇危險時,又靠誰來保護生命和財產?
失去保護的生命,是極其脆弱的。失去安全的財富,是沒有價值的。失去“不帶槍的國防”的國家、城市和民眾,是不會得到真正安寧的。這,就是我們必須重視人防建設的基本理由。
為了我們幸福的未來更有安全保障,為了幸福夢想不被粉碎,全社會都應當關注人防,全體公眾都應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。
來源:人民日報 中國人民防空網